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渡黄河原文及赏析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渡黄河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白话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赏析

宋琬曾于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狱,又放废了八年。在这期间,他对于人情的反复,世途的险恶,有深刻的体会。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后两句说人情的险恶更有甚于黄河浊浪,所以不应说黄河是畏途。这首诗运用反衬的手法极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

前两句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宋琬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由黄河之险,说到人世之险,妙处全在此一转。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
本文地址:https://mip.xncswj.com/show-15570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易道招生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易道招生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