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出自哪个人物有什么典故

一毛不拔出自哪个人物有什么典故

“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出自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其原意是指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一个人极端自私、吝啬。这个成语在《孟子·尽心上》中被提到,孟子用来批评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

杨朱与“一毛不拔”的典故

在战国时期,杨朱主张“贵己”,强调个人的生命和利益至上。他认为人生苦短,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应为了虚无的名利而损害自身。杨朱曾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这句话反映了他的思想核心,即即便是微小的牺牲也不愿意为他人付出。

典故的背景

在一次辩论中,墨子的弟子禽子向杨朱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拔掉他身上的一根毛发就能拯救世界,他是否愿意这样做。杨朱回答说:“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意思是说,世界的救助并非依靠拔掉一根毛发就能实现。这一回应显示了他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假设情境的不屑一顾。

一毛不拔的现代解读

现代社会中,“一毛不拔”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极度吝啬、自私的人。人们通常将这一成语与“铁公鸡”相提并论,用以形容那些连小额捐助都不愿意做的人。理解这一成语的本源,需要回归到杨朱的哲学思想上。他的观点并非单纯的自私,而是一种对生命和个人价值的极端珍视,强调在追求利益时应保持自我。

“一毛不拔”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吝啬行为的描述,更是对杨朱思想的一种反映。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争论,以及他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仍然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思考。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一毛不拔出自哪个人物有什么典故
本文地址:https://mip.xncswj.com/show-9651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易道招生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易道招生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