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为什么没能进入孔庙呢?他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为什么没能进入孔庙呢?他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没能进入孔庙,(确切的说他进入了孔庙,又被人搬出了孔庙。)是因为他虽说崇奉孔子,对儒家的学说,有所修正和发展,又批判地接受了名家学说精华。因此,荀子有别于正统儒家,是由儒家过渡到法家的桥梁人物。这就是他没能进入孔庙的原因。

他的主要思想学说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认为人定胜天。因之,反对迷信,否定命运。(二)他的思想学说是礼。这种“礼”论是继承了孔子思想加以发展的。(三)具有法术思想。他把礼的内涵扩大到几乎变成了法的同义语,礼法并称,成为从礼到法(儒家到法)的桥梁。(四)认为人性恶,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即强调礼治,又兼取法治。从思想学说上看,先秦诸子发展到荀子和韩非子。出现了一种综合的趋势,于此可见。

荀子的这些思想学说,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其剥削阶级本质也表现的很突出,思想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荀子没有进入孔庙,不是他水平不高,而是他的观点既尖锐又扎心,既平直又纯粹,伤害了许多名家的感情,不仅程颐嫌弃,朱熹揶揄,韩愈嘲讽,就连苏轼对他也看不惯,儒家门人更是把荀子拒之门外,一点余地都不留。

随便找一顶儒家“帽子”,譬如“人之初,性本善”,往荀子头上一戴,就能判断它不是荀子的款,因为荀子的“性恶论”首当其冲,所以,荀子一直受到儒家的排挤和批判。

直到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时,才有考据学家为荀子鸣不平:不能因为他与孔孟标准有出入,就把荀子从儒家阵营里剔除出来。只要看一看荀子致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以及现实权力场的效用,就知道,荀子非儒家莫属,有的观点甚至比孔子孟子走得还远。严格来说,我们中学就读过的那句“荀子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就是从清朝正名后确立的。

虽然荀子的观点一直边缘化,却相当重要;尽管荀子的话不好听,但很难反驳,是不是这样,从《荀子》中找两点体会体会。

《荀子》第一篇,《劝学》,中学时我们都学过,第一句称得上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通俗的理解成:人活到老学到老。

乍一看,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开始就提倡人要终生学习?

不得不先理解《性恶》开篇第一句话:“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这与终生学习有毛关系?别急,这句的“伪”弄通了,就关联上了。

伪”字释义古今差别很大,今多贬义,古为中性。唐朝学者杨倞说,“伪”表示人为,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而荀子本人的解释是:伪不是天生而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按照他俩对伪的释义,“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应解读为:正因为人性本恶,如果不学习,人就不会讲文明懂礼貌,如果不努力,人就会一恶到底,成为人类的败坏分子。

这句话明摆着是在挑战孟子的“性善论”,因此之故,惹怒了彻底的性善论继承者二程和朱熹,程颐说荀子,简直是儒家的对头!而朱熹的评论是:荀子就是一个糊涂虫,甭理他那一套,好好对孟子的善格物致知就行了!

不可否认,荀子这句话,就是明目张胆的反驳孟子,如果人天性善良,那还要礼仪干什么,还要圣人君子干什么,还要社会规范干什么,战国七雄也不会天天干架月月争霸了!

后来王阳明用行动给荀子的这句话作了验证,王阳明信奉性善论,他认为可以束书不观,只要心外无物,就能成圣成贤,所以在阳明心学影响下,很多人真的都不读书了,明朝就真的成了盗贼丛生、民不聊生、最不值得过的一代。

假如荀子知道王阳明为“性善论”埋单,还顺带为他的“性恶论”免费做了广告,会是遗憾还是会淡然,我不知道,但我想,他一定会掷地有声的说:我说过,孟子就是祸乱天下的人,错了吗?如果不想再害孟子,听我的,学不可以已,兴许孟子设想的“善”的世界,就会早点实现!

原来荀子一再强调人要终生学习,底气在这儿呢!

其实,我比较叹服《荀子》里面提出的一个礼学观点,这个观点至今没有定论,但很有见地,意思是说,有序的不平等才是和谐社会。表现在,人最高贵,有生命有知觉还有礼义,禽兽次之,草木第三,水火第四。人、禽兽、草木、水火怎样看怎样不平等,但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这个社会才那么的参差多态,那么的有序和谐。

荀子还提出了诸如“合作导致冲突”、“群体合作是每个人得以生存的条件”等政治假设,启发了许多哲学、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学者发散思维和研究,荀子真的是被冷落却相当有分量的智者。

我猜,进不进孔庙,对荀子的意义不大,因为荀子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社会也知道!

首先要说明,荀子并不是到死没有入孔庙,而是在明朝嘉靖九年被从孔庙逐出。

众所周知,在中国儒家的历史上,除了孔子之外,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大师就是孟子和荀子了,孔子、孟子、荀子也被并称为“先秦儒家三巨子”。

基本上如今中国儒家最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来自于孔子、孟子、荀子。

宋朝前,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基本相等,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列传》便将孟子和荀子并提。

但从宋朝开始,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成为与孔子并列的“亚圣”,而荀子却大幅下降,最后连孔庙都进不去了,关键因素就是理学的兴起。

孔子去世后,儒家在思想上分成“性善”和“性恶”两派。

“性善”派认为“人性本善”,思想较为感性,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孟子。

“性恶”派认为“人性恶而伪善”,思想较为理性,主张以礼法制度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荀子。

插播一句:当年新加坡亚洲大专辩论赛的首届的决赛辩题就是“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最后复旦大学以反方“人性本恶”获胜。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性)是“恶”,而社会属性(伪)为“善”。源于人类自然属性的“欲”是不可能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教化,而是要通过礼法制度保持人的社会属性来控制,这也是作为儒家大师的荀子会教出了法家大师韩非子的原因之一。

另外,思想务实的荀子认为天道天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性”和“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仁义道德和礼法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

因此荀子曾直接批评孟子“守旧”,也是少数正面评价秦国变法的儒家代表人物。

理学认为天理不变而源于天理的“性善”也不变,“性善”不变则仁义道德不变,仁义道德不变则纲常不变,这也是理学宣称“存天理而灭人欲”,主张礼法森严的理论依据。

因为“性恶”就意味着仁义道德可变,所以理学当然拥护孟子的“性善”论。

正因如此,当崇尚“人性本善”、“天理不变”,过于理想主义的理学在宋朝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之后,程朱理学兴起,理学家们针对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和性恶说展开激烈批评。

明初,当时的儒家就意欲将荀子取消孔庙从祀资格。

明嘉靖九年,皇帝批准张璁建请黜祀荀子的奏折,荀子也由此被取消从祀的资格,被人从孔庙中赶了出去。

但是,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而且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

今天,应该说,荀子思想甚至与现代的一些治国思想有契合,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应该重新将荀子迎回孔庙。

荀子是战国后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名况,字卿,赵国人。著《荀子》三十二篇。他是儒家八派首领之一,批判地吸收了诸子之长。

他坚持道家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那一面,肯定自然运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反对道家天命论,提出人定胜无思想。他和孟子“性善"相反,认为人性是恶的,主张用礼义教化和惩罚来加强统治。因此,在孔子的“礼"冲灌注了“法”的内容。

他非常重视维护封建等级,实行中央集权,反对世袭,主张尚贤。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成为荀派儒学的一个特点。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

因其主张与孔子相佐不少,因而入孔庙是不可能的。

荀子不完全是儒家,自己也不承认是儒家,荀子近法家,李斯、韩非都是其弟子。儒家把荀子拉到自己阵营,是因为孟子之后,儒家没有大家可以承担显学了。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为什么没能进入孔庙呢?他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本文地址:https://mip.xncswj.com/show-11469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易道招生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易道招生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