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宝典”泛滥成灾 只因需求决定市场
中考临近,“应考宝典”又应时而出。打开浙江的报纸,整版的“宝典”广告居然在多家报纸出现,《本报邀请名师解读应考“宝典”》,《临近大考:精明的家长竟然买到了2009中考高考考点》等醒目标题对考生和家长有太多太大的诱惑。在各类书店,这类“应考宝典”也自然成为时下的畅销书。

为了放大诱惑,“宝典”的生产商、出版商、广告商以及媒体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打了许多“擦边球”。某报广告称:“连续出版6年了,这次是46位中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名师老师集体采写的,这些专家太权威了。”更多的媒体广告更加直截了当,称“请到了中高考命题专家”、甚至有广告称出题者“在考试中心工作期间有近20年命题经历”,等等。

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但升入理想的高中或大学依然是考生和家长的最大期盼。因此,在升学考临近时刻,任何与中高考有关的话题都十分敏感,任何能够解读中高考试题的读本都是应试考生眼中的“救命稻草”。“宝典”制售者正是抓住考生和家长的这种迷信心态,打着名师、大家、权威的旗号,源源不断地炮制“应考宝典”并通过连篇累牍的广告把“宝典”推销给考生。笔者在杭州庆春路新华书店看到,以“应考”为内容的读物有40余种,书名大同小异,不胜枚举。

笔者曾就“应考宝典”的内容来源询问过组织编写“宝典”的书商。这位书商表示,应考书籍就成为高考、中考前的“时令书”,“应考书”的制售也就逐渐形成产业。“宝典”的编写往往在当年中高考结束后就开始准备,一般由书商派人收集当年各类试卷,并邀集相关人员作试题分析,对下一年的中高考试卷作分析预测;然后组织专门人员对历年试题作对比性和排他性选择,并按照教育部的各科教学大纲初选一批试题;次年寒假,书商会邀集一些资深教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刚出台的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作针对性分析,并以此为主要标准确定“宝典”内容。各类“宝典”的内容无非由“试卷分析”、“解题方法”和“模拟试卷”等组合而成。
笔者曾向多位重点高中的老师请教同一问题:这类“宝典”对考生究竟有多少作用?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只要平时认真,能读懂领会教材内容并独立完成教材上的作业,完成中高考试题不会有困难。
然而,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却依然对“应考宝典”趋之若鹜。一位在书店为孩子买“宝典”的家长拿着报纸广告对记者说:“这是命题专家写的书,不买就怕孩子吃大亏,买了心里会踏实一些。反正也就是百把元钱。”对这些家长来说,中高考关系孩子一生的命运,他们不会放弃任何机会。
每年参加中高考的学生逾千万如果按每位考生购买各类应考书籍的支出100元的平均水平计算,“宝典”直接产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应考宝典”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运足了力气。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分额,他们不惜投入大量的广告,而且形式不断翻新。过去是依托学校老师的“推荐”为主,如今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推销,包括通过手机短信群发,报纸、电视台、电台推介,甚至举办“名师讲座”之类的活动吸引学生和家长。这些夸大其词的广告又为泡沫堆砌的“宝典”市场推波助澜。
教育部考试中心已经多次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误听误信“命题专家举行辅导培训”之类有关考试命题的信息,猜题、押题的做法不应提倡。教育部更是明令禁止各级教育考试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聘请的命题教师参加以任何形式组织的有关中高考的辅导、补习、讲座和编写复习资料等活动,也从未委托任何个人或机构举办此类活动或出版此类出版物。因此,“应考宝典”广告所称的“命题专家”基本是徒有虚名,“宝典”的参考价值也大打折扣。据了解,中高考命题目前仍采用传统方式,命题专家多数来自普通高校,一部分来自中学,他们的身份必须保密。如果“宝典”由“命题专家”编写,那这些专家显然触犯了我国刑法;如果不是,那就是对考生的误导。
编后:
看到此文,笔者想到了姚明代言的那个保护生态的公益广告的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沿用至此一样的道理: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考试越近,学生和家长的心情也越急切,这类书籍我们也不能瓦不能全否定它存在的价值,至少从心理层面上来讲对考生和家长是有用的,有些技巧和练习我也不妨拿来练练手。只是凡是都得讲个度。另外,考生家长在给孩子买这些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切忌盲目。
文档于 2025-11-04 12:24:08 修改

mip.xncsw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