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考”敲响“严堵舞弊空间”的警钟
没参加中考,居然拥有中考成绩,几名福建省闽侯县鸿尾中学的辍学生遇上了这种蹊跷事儿。据调查,闽侯中考替考事件被替考人数达13人之众,幕后主使牵扯到鸿尾中学副校长、教务处副主任等,但他们在事件曝光后一问三不知,与记者玩起了“躲猫猫”。(中国青年报7月18日)

近来网上连续蹦出“被自杀”“被就业”等热门词儿,闽侯中考替考事件无疑又添了个“被”字短语——“被中考”。13名辍学生在不知情情况下“被中考”,为的竟只是“降低辍学率,提高学校综合成绩”,给学校遮羞,避免在“全县教育系统会上作检查”。徇私舞弊,弄虚造假,终而损害考试公平的动机,竟然是“护短遮丑”,制造浮于表面的成绩,以“蒙混过考核关”,不免令人遗憾。

相关人员在事后或搪塞婉拒,或“沉默是金”,对丑闻的不敢正视,折射出的正是他们“做贼心虚”的心态。但司法涉入和舆论倒逼之下,真相大白是势之必然,即使校方是“重庆招办‘附体’,死不公开造假名单”也无济于事。

但笔者以为,仅仅对他们追究责任远不够,闽侯中考替考背后有更深猫腻,涉及到“舞弊多方的利益链”。众所周知,中高考考场中学生是对号入座的,监考老师会依照“照片—真人对应”原则,对考生逐个核实。为什么13个人代考,就没当场查处并通报,而让他们成了“漏网之鱼”?还有,在学校教师匿名举报后,闽侯县教育局凭何急下断论——“没有初二学生替考”?这是工作疏忽,懒政不作为还是蓄意包庇?
联想起之前曝出的“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贵州六盘水高科技高考作弊”,无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小迹象掘出大病症。面对规模不小的“组织性舞弊”,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怀疑闽侯中考替考“只是沟浅水”,没潜伏着扭曲政绩观、功利化目的等元素混合下,复杂的利益勾当?
如今,闽侯县教育局已对“替考事件”作出处理,但辍学学生“被中考”这幕荒唐剧,仍有许多谜团未解。只要中考公平的短板不弥补,就会为动机不善的寻租群体留下舞弊空间。要补救中高考的公平性与公信力,还须多从破解“闽侯中考替考”这样的迷局开始,而非撤几个职,道几个歉了事。
文档于 2025-10-30 02:20:20 修改

mip.xncsw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