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少加分,教育更纯粹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逻辑看,对“鼓励性加分”实行大幅瘦身,是大势所趋 事关全国考生利益的考试公平性问题,向来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中考刚落下帷幕,有关其加分政策是否科学公正的讨论,便成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个别地区加分人数占比过大,有超过15%的考生可享受加分政策;二是加分项目和内容难以服众,比如,有的地区规定到当地投资的企业家子女即可获得一定加分额度。不少人认为,中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正被异化为“硬通货”,教育政策成了拉动地区经济的手段,有违教育公平。 对中考加分政策的讨论,在过去十几年间从未停止。约十年前,深圳市对金融高管子女中考加分的政策,就曾引发热议,最终被教育部叫停。中考加分的政策,也在社会普遍关注、教育界反复论证讨论中前行。 近年来,教育公平总是被拿到聚光灯下审视。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高考加分政策瘦身显著,并于去年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等鼓励类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区高校在本地招生,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更是减至5项,且全部为政策性加分。相形之下,中考加分政策中的一些问题格外引人关注。 客观地说,当年设立一些考试加分政策,有着增进公平或效率的合理性;时过境迁,今天重新把它们放到教育公平的天平上称一称成色,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上,公众的批评也并非全盘否定加分政策,而是呼吁对政策性加分的比例进行更科学的论证,防止个别地方以公平之名,行不公之实。另一方面,也是寄望加分项目顺应教育规律,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对少数民族考生以及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的政策性加分,势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这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教育在当下需要承载的使命,也是社会公平的大义。然而从更广的范围看,公平的尺度也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相应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做不到科学论证、审慎推进,无法加强信息公开与过程监督,那么,以公平为前提的政策,能否行公平之实、结公平之果,就可能得打个问号。

文档于 2025-11-08 04:58:25 修改

mip.xncsw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