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支持哪个党?
反垄断风云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媒体圈结合蚂蚁暂停上市事件,掀起了一场反垄断舆论风暴。

 新财富一篇文章《收割者:腾讯阿里的20万亿生态圈》指出:“通过近年5000亿-6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并购,腾讯与阿里巴巴分别构筑了10万亿市值的生态圈,5年间膨胀了10倍。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8万亿元;深圳3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1万亿元;A股总市值10万亿美元。腾讯与阿里的资本能量,甚至已能与一座一线城市比肩。【1】”

 很多人深感互联网巨头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他们的市场支配力量以及引发的财富集中效应感到担忧。

在欧美国家,反垄断调查犹如悬在Facebook、谷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腾讯、阿里是否会面临类似的监管与调查?
反垄断,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行政性垄断,在经济学界早已形成共识,已无需讨论。但是关于对自然垄断的调查,经济学家分歧很大。
如何界定垄断?反垄断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大即原罪”吗?反垄断到底是支持创新者,还是打击了创新者?Facebook、谷歌、腾讯、阿里等巨头制造的市场集中,是提高了经济效率,还是损害了 社会 福利?
反垄断,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本文从美国反垄断简史的角度,以经济学原理解析自然垄断与反垄断法。
本文目录
一、糊里糊涂的反垄断
二、双雄对决的学术战
三、算法时代的收割者
(正文8000字,阅读时间30',静心阅读,感谢分享)
1890年,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诞生。这部被誉为“经济宪法”的法律,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19世纪最后20年,美国财团发明了托拉斯组织,联合同类大型企业,一致行动主宰市场和控制价格。这导致严重的二元经济【2】,内核是托拉斯及大型企业经济圈,外围是围绕着内核形成的大量激烈竞争的小企业及困苦的底层工人。
1904年,美国各经济部门的托拉斯组织掌握的资本总量高达204亿美元,其中1/3的资本掌握在7家大托拉斯的手中。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所占比重如下: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3】。
在外围,大量中小企业主、农场主、工人阶级被托拉斯挤压了生存空间,处于被 社会 淘汰的边缘。底层农民、小企业主、反垄断党、联合劳动党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托拉斯运动,如格兰奇运动、绿背纸币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试图打破镀金时代沉闷的政治空气。
所以,这部应政治诉求而生的法律,缺乏足够的法理论证,显得“简陋”。该法第二条规定禁止“垄断”和意欲垄断的阴谋。但是,无论是该法的正文还是附件,都没有给出“垄断”的确切含义,或逐条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立法者谢尔曼认为具体标准应由法官来判断:“我们很难通过对法律词汇的定义,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商业联合中画出一道精确的线来。在每一个个案中必须要留给法庭去决定其是否合法。”
当然,这是美国判例法的惯例。但谢尔曼也承认反托拉斯法“并没有宣布一项新的法律原则,仅仅是将那些老的、广为人知的普通法原则授予了我们复杂的州和联邦的司法机关。”
这部法律的出台似乎只是为了平息民愤,以至于此后十几年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当时有人这么评价这部法律:“该法案本身,除了平息了人们提起反托拉斯之诉讼——任何诉讼——的呼声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讽刺的是,《反托拉斯法》出台后,托拉斯组织反而快速崛起。1904年美国共有318家托拉斯,其中93%是1890年该法出台后产生的。
同时,还出现过一些离奇的判决。1895年,第一个反垄断案是著名的美国联邦政府诉奈特公司案。当时,美国精制糖公司试图以交换股份的方式整合包括奈特公司在内的四家大公司,这四家公司控制了美国精制糖产业98%的份额。美国联邦政府将奈特等公司告上法庭,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大法官认为,四家公司控制了绝对的市场份额,这种行为构成了垄断。但关键问题是,《反托拉斯法》仅适用于贸易及商业领域,不适用于生产领域。
这部法律的全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以免非法限制及垄断法案》,没有涵盖生产、制造或工业领域。最终,法官裁决以8:1判决政府败诉。
这个判决出来后,当时所有制造领域的托拉斯组织都免于《反托拉斯法》的制裁。相反,工会组织和工人罢工反而成为反垄断的目标。当时工人联合起来罢工、要求加工资等一致行动,被认为是一种垄断行为,工会组织被认为是垄断组织。
1894年,普尔曼罢工拒绝运输邮件,联邦政府以“限制贸易罪”将罢工领袖尤金·德布斯起诉到最高法院。结果大法官依据反托拉斯法判处德布斯有罪。
从1890年到1897年,最早的13个被认定为违反《反托拉斯法》的案件中,有12个是针对劳工组织的。从1890-1900年的18起反托拉斯案件中,没有一起托拉斯遭到解散。
如此,这部由政治因素催生的法律,又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进而引发更为激烈的 社会 对抗。
在那个大激荡的岁月里,威廉·麦金莱总统缔造了经济繁荣,被誉为“繁荣总统”。但是,民间普遍却认为,麦金莱总统是资本家的傀儡,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汉纳的孩子”。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实业家叫马克·汉纳,他在伊利湖地区从事开矿、制铁和造船事业,以操纵选举而闻名,他有个绰号叫“政治老板”。汉纳一手扶持麦金莱当上州长,而后又成功竞选总统。
1901年,麦金莱总统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成为了总统。麦金莱遇刺让罗斯福深刻感受到美国 社会 暗流涌动、危机重重。作为共和党的改革派,罗斯福一上台便举起大刀砍向托拉斯。他试图来个“斩首行动”以正视听,指示联邦司法部对北方证券发起反垄断诉讼。
北方证券什么来头?北方证券掌握了包括北大西洋铁路、昆西铁路、芝加哥铁路在内的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络。其背后金主是华尔街大佬摩根和洛克菲勒。
老摩根在寓所里听到了这个坏消息后气急败坏。老摩根怎么也想不到,这位曾经得到他支持和资助的年轻政治家,上台第二年就对自己开刀。
老摩根请了全美一流的律师团队与罗斯福一战到底,官司最终打到联邦最高法院。19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5:4的判决裁定该公司违反了《反托拉斯法》。
这个案件被称为“20世纪美国反托拉斯垄断的第一枪”,大大扭转了联邦最高法院对托拉斯的态度。此后,罗斯福一口气发起44个针对大企业的法律诉讼,其中25起胜诉,成功解散了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人们因此称呼罗斯福为“托拉斯驯兽师”。
罗斯福之后,民主党人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完善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1918年,联邦政府指控芝加哥贸易协会固定价格行为涉嫌垄断。最终地方法院并没有判处被告违法,而是让联邦政府与贸易协会达成和解。当时布兰代斯大法官在这个案子中使用了合理规则。所谓合理规则,就是判断一项限制是否违法,要考虑该行为的所有事实,而不仅仅是规模大。后面,很多法官都援引了这个案例以及合理规则来裁决。
到此为止,美国反垄断法主要打击固定价格、排他行为、限制竞争等非正当竞争行为。但是,由于法学界对垄断缺乏严谨的界定,在具体的裁决中,法官并不能完全遵循合理规则,有时陷入“大型企业有罪推论”的惯性思维。
1937年,联邦政府对美国铝公司、加拿大铝公司以及它们的64名相关股东高管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的行为多达140项。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的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只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就认定被告有罪,那就是被告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超过90%。
他指出:“90%的市场份额足够构成垄断;60-64%的市场份额是否构成垄断还有疑问;而33%的份额则确定不会。”
“大即原罪”?法学界对此争议巨大,又一无所知。反垄断工作亟需经济学家的专业支持。
1936年,联邦反托拉斯局才雇佣了有史以来第一位经济学家。但是,该局经济学家在反垄断案件中的作用局限于数据搜集和诉讼支持。波斯纳法官在1971年曾经有过如下描述:“如今(司法部反托拉斯)局里的经济学家们是律师们的女仆,一直受到忽视”。
哈佛大学梅森教授及其弟子贝恩,吸收了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主义。这个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贝恩考察了1936-1940年的42个美国样本制造业,得出的结论是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贝恩还检验了20个美国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和利润的关系。结果高壁垒条件下的平均回报率明显地高于低壁垒。
哈佛学派的研究相当于论证了“大即原罪”,指出大型企业利用高壁垒及市场集中优势获得超额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降低市场效率;同时,告诉政府及法官,看一个企业是否涉嫌垄断,只需要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企业数量多少及规模大小。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非常符合美国司法部门的胃口,被称为“反托拉斯法经济革命的第一声礼炮”。这一理论大肆渗透到反垄断立法与司法裁决中。
1965年,哈佛学派的唐纳德·特纳教授成为助理司法部长。他吸引了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加入反垄断工作。在他的推动下,1968年司法局颁布了《合并指南》——“是由一组经济和政策专家与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的职业律师共同制定的,其中蕴含着产业组织分析框架”。
实际上,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存在严重缺陷。这一理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论证。大型企业一定会降低经济效率和阻碍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托马斯•迪洛伦佐曾经在《国际法律与经济评论》上发表过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指出整个19世纪80年代,实际GDP增长率为24%,而当时有据可查的垄断行业产出的实际增长率却高达175%。
大型企业组织还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卡内基钢铁将钢轨价格从1875年的160美元/吨降至近25年后的17美元/吨;洛克菲勒在1897年将精炼石油价格从30多美分/加仑压低到5.9美分/加仑;北方证券的铁路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五大湖区工厂的销售市场,促进美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到20世纪20年代,老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将 汽车 的价格在短时间内降到了平民价格,从此 汽车 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大型企业为何高效?
古典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自由市场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唯一方式。1931年,还在伦敦经济学院就读的罗纳德·哈里·科斯,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前往美国研究工业结构。科斯发现,美国大型工业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泰勒革命),其内部的经济效率非常高。他敏锐地察觉到,企业内部的组织计划,与自由市场一样都是有效率的。他引入了交易费用将其观点写成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1937)。后来,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可了企业及一般经济组织的内部效率。这一理论相当于否定了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
七十年代开始,美国陷入滞胀危机,新自由主义崛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效率至上”的思想开始流行。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告诉联邦政府及法官,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垄断,主要看经济效率,而不是哈佛学派提倡的市场份额和集中度。
随着信息产业开始兴起,芝加哥的绩效主义掀起了“反托拉斯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在新技术时代与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激烈交锋。具体表现在两个著名案件中:
一是1974年联邦政府诉ATT案。
诉讼理由是该公司存在利用从电子设备获得的垄断利润补贴其网络的行为;阻止MCI或者其他运营商链接到本地制造商,并通过拒绝购买非贝尔供应商的设备,从而垄断了电信设备市场。
这个官司打了将近十年,ATT于1982年同意了接受司法部的裁决方案。两年后,这家美国最大的电话通信公司被依法拆分为7个大型的区域性电话控股公司,其只保留了长途电话业务以及贝尔实验室和西电公司,规模和销售额均被削减了80%。
人们普遍认为对ATT的拆分推动了通讯领域的竞争与创新。不过,人们很快反应过来,打败垄断的力量并非反垄断,而是技术创新——正在爆发的信息革命。贝尔系统解体后,移动通信系统的创新在不断削弱贝尔系统基于有线通信的自然垄断。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这样写道:“贝尔体系的解体,向人们清楚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迅猛发展的技术革新,并不需要依赖于垄断的力量。【4】”
第二个案件是1969年联邦政府诉IBM案。
诉讼理由是垄断或企图垄断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商业设计的电脑;通过降低价格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该产业以及引进新产品、减少其他公司产品的吸引力等。
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官司,一打就是十几年。当时,芝加哥学派对反垄断司法行动的影响在增加,联邦司法部和最高法院的反垄断思维处于转型期,判决一时难以抉择。
IBM辩称,政府是在惩罚成功者,而不是在惩罚反竞争行为。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对预见到计算机革命的巨大潜力并通过自己“高超的技术、远见和产业”来统治该产业的企业进行惩罚。IMB还指出,它在美国销售电子数据程序产品和提供劳务中所得的收益份额并不是像政府声称的那样占据市场的垄断地位。它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在1961年为56.4%,1968年为54%,到了1972年,则下降到了40.7%。
1982年,里根政府的反托拉斯局负责人威廉·巴克斯特决定以“没有必要”为由撤销这一诉讼。他的解释是,与电信业不同,计算机行业是无管制的,承受着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他认为,这一产业本质是竞争的,政府重组计算机市场的企图,可能不是促进而是损害经济的效率。
与ATT相比,IBM是幸运的。
在“大即原罪”与“效率至上”的竞争中,后者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芝加哥学派的波斯纳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第七上诉法院法官,他将其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的效率原则引入到反垄断案件中。他说:“如果失败者不出局,成功者反而受到惩罚,哪怕市场上还有足够数量的企业在竞争,这种竞争也只不过是人为的、造作的。【5】”
1992年司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企业横向合并指南》基本放弃了结构主义思想,而以合并前后的经济效率作为判断基准。
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击溃一切垄断者。芝加哥学派告诉世人,没有真正的垄断,没有永久的垄断,唯有不断前行的技术浪潮。
1983年以后的反托拉斯局的组织架构中显示,经济学家与律师处于同等地位。此后,美国反垄断工作进入了经济学家主宰的理性阶段。
到这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反垄断法的观点发生了转变。最初,他们根据库尔诺模型支持反垄断法,但如今他们中不少人转向反面。比如,弗里德曼认为,反垄断法弊大于利。科斯也说:“我被反垄断法给烦透了。当价格上升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垄断;当价格下降的时候,法官就说这是掠夺性定价或者说是倾销;当价格不变的时候,法官又说这是一种价格勾结。法官到底想怎么样呢?”
所以,从80年代开始,反垄断工作更少地纠结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垄断”——市场占有、攫取超额利润、掠夺性定价、倾销,将目标更多地转移到大型企业的非法竞争,比如固定价格、捆绑销售、限制竞争等。
正如波斯纳法官所说:“企业谋取或保持垄断利润的真正的单边行为,是欺诈专利局或是炸毁竞争对手的工厂。而欺诈和暴力一般而言又会受到其他法规的充分惩罚。【5】”
比如著名的联邦政府诉微软案。诉讼理由是微软公司利用其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优势,强制捆绑销售其应用软件;司法部要求将微软一分为二。最后,小布什政府决定不再试图拆分微软公司,而是禁止微软的搭售行为,同时要求微软确保Windows软件和非Windows软件的兼容性。
微软案的结果再次说明,反垄断调查与垄断本身并无太大关系,它针对的是非法竞争行为。越来越多法学家及经济学家相信,垄断的问题应该交给自由竞争,技术创新解决垄断,法律解决非法竞争。
然而,随着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有些人对巨头们的超级市场支配能力感到担心。
Facebook稳坐全球社交龙头地位,旗下坐拥Instagram和WhatsApp两员社交大将。Facebook日活用户为15.9亿,月活用户为24.1亿,分布全球主要国家。
谷歌在全球搜索引擎及移动操作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在美国,谷歌搜索引擎市场份额高达86.4%,在欧洲,则是91.4%。谷歌安卓系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据85.9%的绝对份额。
Facebook和谷歌的市场支配力可能超过 历史 上的北方证券、标准石油、电话国外社交公司等巨头。
这时,“大即原罪”的思想又开始流行起来。今年8月初,美国两位参议员试图推出一项称为《垄断威慑法案》的新法案。若法案通过,Facebook、苹果等 科技 巨头,可能面临严厉惩罚——美国市场营收15%的罚款。
最近十多年来,欧美国家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指控,最多的一项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指控似乎是“有罪推论”。
其实不然,互联网巨头的市场支配地位,存在一定的非正当性——控制私人数据。
数据本是用户的一项私人资源,数据所有权也就是一项私人权力。但是,互联网巨头没有采用分布式系统,私人数据被中心化的数据库垄断。 所以,互联网巨头的市场支配地位,其实是对私人数据的支配优势。在算法时代,私人数据极可能被巨头以“大数据”之名滥用。
近些年,Facebook因此屡受国会调查。Facebook卷入数据滥用丑闻,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英国公司被曝以不正当方式获取8700万脸书用户数据。随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脸书展开调查。
在听证会上,一名议员质问创始人扎克伯格:“Facebook是否在窃听用户说的话”?扎克伯格婉转地回答:“我们允许用户上传分享自己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的确有声音,我们也的确会记录那些声音,并且对这些声音进行分析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扎克伯格其实百口莫辩。Facebook存有用户的私人数据,同时根据个人数据匹配相应的信息。这就涉及两大问题:一是偷录用户私人信息;二是以算法方式控制(匹配)信息。在美国,这种行为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控制言论自由。在大选期间,还可能涉嫌干扰大选,威胁美国民主政治。
最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3比2的投票结果批准了和解协议。和解的代价是,Facebook缴纳50亿美元的罚款——美国政府对 科技 公司开出的最大罚单。
近期,中国官方强调,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不得开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二选一”、商誉诋毁、裹挟交易等违法违规竞争行为,或依托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荟萃分析进行的“隐形”不正当竞争行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0年《福利经济学》按照价格歧视程度,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6】。其中,一级价格歧视,也叫完全价格歧视,同一商品针对每一个不同的买家都采用不同的价格。
美国1936年出台的《罗宾逊帕特曼法》是一部针对价格歧视的法律。这部法律规定,确定价格歧视违法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同一个商品针对不同消费者采用不同售价;二是这种行为对竞争构成破坏或给消费者造成损害。可以看出,这部法律禁止的是一级价格歧视。
通常,企业是无法做到一级价格歧视,而存在一级价格歧视往往是因为所有客户的私人数据被无偿支配。所以,反对一级价格歧视并不是反对价格歧视本身,而是其背后的非法行为,如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滥用私人数据。
亚马逊是互联网大数据杀熟的“始作俑者”。2000 年,亚马逊针对同一张 DVD 碟片施行不同的价格政策,新用户看到的价格是 22.74 美元,但如果是算法认定有购买意愿的老用户,价格则会显示为 26.24 美元。如果删除 Cookie,价格马上又回落。很快这种策略被用户发现并投诉,亚马逊 CEO 贝索斯公开道歉,说这仅仅是一场实验,也承诺不再进行价格歧视。
我在《算法,即剥削》一文中分析了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就是互联网平台利用控制私人数据的支配优势,借助算法对每个用户实施“一级价格歧视”,最大限度地榨取每个用户的“消费者剩余”。
再看蚂蚁的问题。马云嘲讽《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但是,蚂蚁的杠杆率远远超过了《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或许,马云认为,蚂蚁的大数据风控比银行的统计学风控根据优势,可以突破这一监管的杠杆率。
但是,马云忽略了一点,蚂蚁之所以具备大数据银行的算法优势,是因为其免费地掌控了数亿用户的私人数据,占有对私人数据的支配优势。蚂蚁能够成为“巨象”,正是利用算法支配私人数据。理论上,蚂蚁可以利用算法实施完全价格歧视,最大限度地攫取每一个用户的“交易剩余”。 当每个用户的财富天秤都向蚂蚁倾斜,违约率定然会上升,蚂蚁构筑的护城河反被算法吞噬,同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就是算法时代的价格歧视,对金融系统构成的威胁。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确立了市场最优效率的条件,即私人边际收益= 社会 边际收益。 什么意思?这个等式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够占他人的便宜”。当一个国家确立这样一种公正的法律时(制度是内生变量),经济是最优效率的,理论上是没有外部性的。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巨头强制性地免费占有了私人数据,这就意味着私人边际收益 社会 边际收益,即互联网巨头占了私人的便宜。这定然引发外部性,损害经济效率和 社会 福利。 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用技术的手段将私人数据私有化,那么就必须将互联网巨头置于聚光灯下。这就是反垄断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收割者:腾讯阿里的20万亿生态圈,陶娟,新财富;
【2】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斯坦利·L·恩格尔曼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
【4】美国联邦反托拉斯法百年,李胜利,法律出版社;
【5】反托拉斯法,理查德·A.波斯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福利经济学,庇古,商务印书馆。
美牛角力 消基会吁脸书串连反美牛
美牛开放议题沸沸扬扬,目前已俨然成为政治角力。由于立院12日将表决含瘦肉精美国牛进口案,民间团体消基会10日公开呼吁 *** ,应立即暂停美国牛肉的进口与销售,直到有直接而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美国牛肉不会影响国民健康。同时建议消费者,打电话或是在脸书,表达支持反对美牛开放的13位蓝营立委,希望结合民意代表力量,一起反对美牛开放。
立院将表决含瘦肉精美国牛进口案,民间团体呼吁 *** ,应立即暂停美国牛肉的进口与销售。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日前指出,面对美牛问题,主要是美牛的安全问题,讨论美牛安全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标准,美国的食品药物管理局FDA,2003年通过畜牧牛猪饲料可添加莱克多巴胺,至今9年没有中毒报告,这些牛肉美国人也吃,并非外界有些人说美国人不吃。
对此,消基会理事长苏锦霞指出,虽然莱克多巴胺在动物体内代谢很快,6小时即可排出约一半的含量,但残留于屠宰后肌肉,或内脏的瘦肉精不易消失,加热烹煮亦不易破坏,使用瘦肉精饲养动物后,如无适当停药期而残留于肉品,即可能为消费者所食入,因此,对健康是有风险的。
此外,莱克多巴胺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有心律不整问题;肝、肾有疾病的病人,与18个月以下的婴儿可能会无法代谢问题,这部分是动物实验完全没有做到的部分。
另方面,消基会坚持瘦肉精零检出的立场不变,苏锦霞强调,当初提案瘦肉精零检出的立委,应坚持自己提出的法案;提案是代表立委的价值,如果立委们轻易地被摸头撤案,就应被人民检视及批判。
同时,消基会也点名13名提案瘦肉精零检出的国民党立委,希望他们仍能重视民意,而非在党意的摸头或压迫下,与民意背道而驰。零检出提案人包括郑汝芬、罗淑蕾、张嘉群、丁守中、黄昭顺、蒋乃辛、王惠美、林沧敏、陈超明、杨琼璎、陈淑慧、杨丽环、李庆华。并呼吁民众可打电话给立委,表达人民的心声。或是在网路上针对以上立委脸书按「赞」,表示支持态度。
Facebook赔偿160万用户6.5亿美元,发生了什么?当地时间2月26日,美国加州一名联邦法官正式批准脸书(Facebook)侵犯用户隐私案的和解协议。这份和解协议价值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1亿元)。法官裁决更要求脸书尽快向伊利诺伊州近160万用户发放赔偿,每人至少345美元。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月26日报道,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多纳托(James Donato)当日裁决,批准了脸书的和解协议。多纳托在裁决中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隐私和解协议之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
据报道,2015年4月,美国有人向脸书提起诉讼,指控脸书在未事先通知或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面部数字扫描信息,违反了伊利诺伊州《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Illinois 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芝加哥论坛报》指出,这一法律是美国同类法律中最严格的之一,它要求企业在使用面部识别等技术识别客户前必须获得许可。
Facebook的一位代表发表声明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和解圆满解决此事,这符合我们社区和股东的最佳利益。”Facebook否认了所有不法行为的指控。
除了160万赔偿,法院还裁定脸书向集体律师事务所支付9750万美元的律师费以及约91.5万美元其他开销。脸书还需向具名诉讼的三名原告每人赔偿5000美元。
迫于各方压力,脸书6日一改往日立场,表态支持国会去年10月提出的《诚实广告法》。扎克伯格事发后首次宣布,支持通过立法方式,披露社交媒体网站上投放政治竞选广告的买家身份,并针对购买“问题广告”的人士推出一项新核实程序。他强调:“任何未通过(核实)的广告客户都将被禁止刊登政治或问题广告。”
fanbook中表态详情是什么意思facebook中文翻译为“脸谱”,美国一个流行的大学生网站;每个用户在facebook上有自己的档案和个人页面;美国FACEBOOK是一只对高校学生开放的网站。现在,Facebook已经在全球流行,就像国内的微信一样,几乎人人都会使用它。
Facebook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主要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源于美国的社交网络服务及社会化媒体网站,facebook用户除了文字消息之外,还可发送图片、影片、文档、贴图和声音媒体消息给其他用户,以及透过集成的地图功能分享用户的所在位置。
Facebook是什么?
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软件,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是排名第一的社交软件,地位就相当我们国内的qq和微信,在facebook你可以接触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也许你在facebook会发现印度人真多。
facebook可以直接联系别人,也可以点赞你喜欢的主页,当然也可以视屏或者语音,可以说它的很多功能基本和国内qq差不多的。
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玩facebook的人相对来说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外贸党和一些留学党,当然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想出去看看,也会玩一下。
Facebook 脸书的主要功能
Facebook 是一个社交平台,用户除了文字消息之外,还可发送图片、视频、文档、贴图和声音媒体消息给其他用户,以及透过集成的地图功能分享用户的所在位置。人们可以在 Facebook 上通过社群功能与亲友保持联系,发现新鲜资讯,分享生活故事。其主要功能有: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就是用户登录之后,在全屏的模式之下,网页右边会显示登录用户所关心的人事物的最新动态。
时间线
时间线就是用户文件页上的评论板,与评论板不同的是,时间线的内容会被同步到各个朋友的主页,因此可以在自己的时间线上发表一些最新状态,也可以设置为不同步给所有好友。
消息
可以透过隐私消息发送给目标用户的消息匣,就像电子邮件,只有收信人和发信人可以看到。
赞
是用来表示网友对发文者的表态,发文者可以是个人、社团、公司、与粉丝专页。利用“赞”按钮网友们对该页面进行赞赏及表态。
共享相册
用户创建相册后,可上传无限张照片至同一相册内,一起编辑及“ Tag ”某人到照片当中。
其他
直播视频、签到( Check-in )、打招呼、创建 Facebook 广告、创建粉丝专页、创建“社群”、写网志等功能。
如何看待乌干达大选,脸书、推特等互联巨头封禁部分政党人账户?前一阵子,脸书丶推特等互联网巨头,封禁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个人账户。如今,这些互联网巨头又介入了非洲国家乌干达大选。
脸书丶推特等互联网巨头,指责乌干达的一些政府官员和执政党成员,利用社交网络,操纵公众舆论。脸书、推特等互联网巨头,以此为由,封禁了部分乌干达官员和执政党成员的账户。
互联网巨头的接连出手,发出了一些值得当今世界警惕的信号:
1,数字寡头资本,在自认为正确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意挥舞制裁大棒。
数字寡头资本的这种行为,就是恣意践踏,法律赋予民众言论自由的权力;就是变相的窃取国家的公权力,并且还有凌驾于世界各国主权之上的趋势。
2,数字寡头资本,正在着手掌控 社会 舆论导向,正在逐步掌握全球话语权。
长此以往,数字寡头资本,将会主导人类 社会 ,对是非黑白的评判;将会对法治 社会 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会将人类 社会 引向歧途!
3,数字寡头资本,已经开始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字资源丶信息资源,尝试着去介入一些国家的政治,尝试着去操控一些国家的政府了。倘若,数字寡头资本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那么人类或将面对一个数字帝国主义的时代。那将是全人类的不幸!
综上可知,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着手制定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规范。各国政府必须趁着这匹野马还未成精的时候,给它套上缰绳,让它遵守国家的法律,尊重国家的公权力!
既然推特认为乌干达支付的官员和执政党利用脸书账户或者推特账户“操纵公众舆论”,那么这些网络平台封禁一方而不封禁另一方,岂不是也在鼓励“另一方操作舆论”?
乌干达的正确做法是关闭美国这些数字平台,走传统道路,尤其是在大选期间,这样才是最公平的做法,也才能阻止美国干政的行为。
美国的垄断 行 为不但引起了美国自身的警觉,同样也让世界他国“高度警惕”。他们以公司的“条条框框”来代替法律的裁决,势必会让 社会 “言论”失衡。假如不对他们的“肆意妄为”采取措施,未来的政治走向, 社会 走向都攥在了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手里。
记得,俄罗斯一位富翁(寡头)直接挑战政府说,他想让谁当总统就让谁当总统,原因是他有钱,能用钱买选票,能用钱搞舆论宣传,结局当然是坐牢,而当前的推特、脸书等巨头已经到了“言论寡头”的地步,再不加以限制,他们就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了。推特等公司正在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未来等待他们的不知是什么?他们心里应该清楚明白,“只手遮天”的日子不会太久。
他们是实施美国战略的一部分,干预乌干达是小轻松。
2021年1月14日 18.55
所以沙雕国家们该考虑用微博抖音微信了,至少中国不那么干涉别国
内政
这并不奇怪啊,美国政府一直是这样的。你看不出来那是你蠢。推特脸书这些互联网公司可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那还是美国霸权的一部分,美国霸权就是通过这些工具来对全世界进行渗透进行控制,为什么阿拉伯之春爆发的如火如荼,那就是希拉里克林顿在后面怂恿的。他就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来操纵各国争取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这是美国一贯以来的思想呀,美国也没有掩饰过。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能看的出来,只有那些过于愚蠢和过于迷信,美国的人才假装看不见。
其实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双标美国政府的标准,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做对美国有利那就怎么做!美国的标准一直是这个。所谓的人权,那只是打的幌子,你要是真信了,只能是你蠢。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霸权这么厉害的原因。因为这个霸权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经济霸权军事霸权, 科技 霸权他有文化霸权,美国政府来领导世界,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也许你心里不舒服,也许你反对,但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是美国了不起的地方,他让全世界都能心甘情愿的接受,美国是一个领导者,这个现实。
假如换一个国家的话,大家就会说凭什么?
应该学习这家美国企业,主动屏蔽脸书与推特
美国一家网络供应商,推出屏蔽脸书与推特服务
据美国媒体报道,位于美国爱达荷州的一家网络服务商,决定封锁、屏蔽脸书与推特的网页 。
据美国爱达荷州的当地媒体报道称,一家名为T1WIFI的本地网络服务商,在近期向其用户发送电邮,询问是否需要屏蔽脸书与推特的网页。在用户做出肯定的选择后,将无法登录这两家社媒网站。
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自从脸书与推特等互联网 科技 公司,陆续对特朗普的个人账号做出封禁后,他们接到了许多用户的反馈电话,要求该公司屏蔽这两大社交网络。出于"对用户要求的回应",该公司决定向用户提供屏蔽服务的选项。
该负责人举例说, 有用户说了,非常厌恶脸书与推特,凭什么去决定他看想看到的内容,或一些人向他发布的信息是否合适。所以不希望在自己的电脑上显示这俩公司的网站,并且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访问它们。
最终,该公司在本地网络上对脸书与推特设置了防火墙。如果用户愿意,将不会再看到这两家社媒的网络的内容。
经过大国之巅的查证,这家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总部位于美国爱达荷州,自1996年便一直提供互联网服务至今。该公司规模不大, 业务覆盖爱达荷州与华盛顿州(不是美国首都),主要用户是美国的乡村农民,也就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
由于美国的农业州地广人稀,像亚马逊这样的美国互联网大公司,不愿意花费巨额资金架设通讯设施和服务器,所以有很多本地的美国小企业,包揽了通讯与网络业务,上面的这家公司便是一例。
不难看出,这家美国公司的主要业务对象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因此其立场也站在了他们这一边,对脸书与推特公司开始进行反攻!这迎合了特朗普粉丝的立场: 凭什么你们俩就能封禁特朗普?我这边也要封禁你们!
虽然特朗普失去了说话的渠道,但特朗普粉丝对他的支持丝毫不减,也无法被全面封锁!
脸书创始人向希拉里捐款2,000万美元 势要阻止特朗普Facebook co-founder pledging $20 million to defeat Trump
脸书创始人向希拉里捐款2
000万美元 势要阻止特朗普
WASHINGTON (AP) — A billionaire Facebook co-founder says he is giving $20 million to help defeat Donald Trump
calling the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divisive and dangerous and his appeals to Americans who feel left behind “quite possibly a deliberate con.”
华盛顿(美联社) — 脸书合伙创始人亿万富翁达斯汀·莫斯科维茨表示他将捐款2
000万美元(约合1.3亿人民币),来阻止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称其制造分裂,十分危险,他的呼吁让美国人感觉“这很可能是一场蓄谋的骗局。”
By contrast
Dustin Moskovitz says Democrats and their nominee
Hillary Clinton
are “running on a vision of optimi ***
pragmati ***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benefit.”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表示,相比之下民主党及其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延续乐观、务实、包容、互利的精神。”
Moskovitz wrote about the contributions in a Thursday night posting on the website Medium.
周四晚莫斯科维茨在网站Medium上写下其贡献。
“As a nation
we need to figure out how to bring everyone with us
and we believe the Democratic platform currently is more aligned with ensuring that happens
” he wrote.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需要找到把每个人团结起来的方式,我们相信目前民主党的平台更符合确保实现该目标,”他写道。
“In parison
Donald Trump’s promises to this group are quite possibly a deliberate con
an attempt to rally energy and support without the ability or intention to deliver. His proposals are so implausible that the nation is forced to worry that his interest in the presidency might not even extend beyond winning a contest and promoting his personal brand.”
“相比之下,特朗普·唐纳德的承诺很可能是一场蓄谋的骗局,试图凝聚力量,没有能力也未打算兑现承诺。他的提议让人难以置信,以致于整个国家不得不担心他对赢得这场竞选、提升个人形象的兴趣甚至很可能超越了对总统的兴趣。”
Moskovitz said he and his wife
Cari Tuna
are giving half of their $20 million to the League of Conservation Voters and to the For Our Future political action mittee. The latter group is a get-out-the-vote effort in battleground states that is paid for primarily by labor unions and hedge fund billionaire Tom Steyer.
莫斯科维茨表示他和妻子凯莉·图纳将2
000万美元中的1
000万美元捐给保育选民联盟和 For Our Future政治行动委员会。后者在竞争激烈的几个州里动员投票,主要是由工会和对冲基金的亿万富翁汤姆·史泰尔资助。
Moskovitz and Tuna also are giving directly to Clinton’s campaign and to party mittees helping Senate and congressional Democrats
he said.
莫斯科维茨和图纳也直接为克林顿的竞选及其团体委员会捐款,帮助参议院和国会的民主党派人士,他表示。
Moskovitz’s political giving makes him the second-largest Democratic contributor of the election
after Steyer.
莫斯科维茨的政治捐款使他成为这次总统大选为民主党派捐款的第二大捐款人,位于史泰尔之后。
以上就是关于脸书支持哪个党?的介绍,更多问题请留言或者咨询老师呢
文档于 2025-10-31 10:23:58 修改

 mip.xncswj.com
mip.xncsw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