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

mip.xncswj.com 2025-11-13 11:45:53
本文介绍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
社交网络的社交网发展史

1971 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

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

1991 年,伯纳斯·李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创办了以“超链接”为特征的万维网(WWW)

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

1994 年,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学生 Justin Hall 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Justin’s Links from the Underground”,与外部网络开始互联。Justin Hall 把这个站点更新了 11 年,因为被称为“个人博客元勋”(founding father)。

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

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旨在帮助曾经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重新取得联系;Classmates.com 在 2008 年的时候还拥有 5000 万会员,到 2010 年才跌出社交网站 TOP 10。这里有一个罗曼蒂克的鲜活例子:Ray Sears 在 Classmates.com 上找到了自己七年级的女友,他通过站内信息工具问她还记不记得他,她回答“我怎能忘记我的初恋”。于是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两子。

1996 年,早期搜索引擎 Ask.com 上线,它允许人们用自然语言提问,而非关键词(比如:“今天上映什么电影”,而不是“10月23日 电影 上映”)。

1997 年,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 AIM 上线;在这一年,一位名为 Jorn Barger 的先锋博客作者创造了“weblog”一词。

1998 年,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 上线,它允许人们即使不懂 HTML 知识也可以发布公开或私密日记。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实现人们可以在别人的日志里进行评论回复。

1999 年,博客工具 Blogger 和 LiveJournal 出现;后来 Blogger 在 2003 年被 Google 收购,但该产品目前仍然存在——全球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站捧红的 FOSS Patent 就是用 Blogger 建的网站。

2000 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这是全球首个开源、在线、协作而成的百科全书,完全不同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编撰方式。Wiki 的用户在第一年就贡献了 20000 个在线词条。目前维基百科仍然坚持募捐的方式筹措运营资金,2011 年底他们募集 2000 万美元来维持 2012 年的运营。

2001 年,Meetup.com 网站成立,专注于线下交友。这个网站大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有着 12 年历史的网站,现在每月还有 34 万个群组举行线下活动,你应该会感到诧异了。网站的创建者是 Scott Heiferman,2001 年“9·11”事件以后,他成立了 Meetup.com 来帮助人们互相联系——而且不只是线上的。Meetup.com 是一个兴趣交友网站,他鼓励人们走出各自孤立的家门,去与志趣相投者交友、聊天。现在它每月会有 34 万个群组在当地社区进行聚会,一起吃喝玩乐、聊天、社交甚至学习。

2002 年,Friendster 上线,这是首家用户规模达到 100 万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 开创了通过个人主页进行交友的先河,在它两年之后,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学寝室上线。目前在 Facebook 的攻势下,Friendster 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式微,不过在印尼和菲律宾仍然受欢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在这两个国家也极其受欢迎,看来东南亚人民有强烈的社交欲望。

2003 年,面向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 MySpace 上线,它再一次增加新了社交网络的成长速度:一个月注册量突破 100 万。MySpace 发展到后来涉黄和无谓谩骂逐渐增多,管理者不加规范,以致难以扩大用户,最终被出售。如果说 2005 年卖给新闻集团的 5.8 亿象征着它是未来的新星,那么 2011 年 3500 万美元贱卖给广告商则意味着这颗流星陨落。

2003 年上线的还有 WordPress,它由全球各地的几百名网友通过在线协作创建, 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截止 2011 年 12 月,发布一年的 WordPress 3.0 获得了 6500 万次下载。与 WordPress 相关的故事不计其数,信息图中讲到它帮助一个自闭症女孩走出病症的故事,这个叫 Carly Fleishmann 通过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自闭症;随后她创办了 Carly’s Voice 的 WordPress 个人博客,帮助其他人摆脱自闭症。

2004 年,Facebook 成立,根据 7 月 Facebook 上市后的首份财报,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亿用户活跃用户(MAU),每月移动平台活跃用户数有 5.43 亿。

2004 年同年创立的还有 flickr,现在它依然是非常活跃的图片社区,只不过东家已经变成了雅虎。

2005 年,YouTube 成立,它在成立后迅速被 Google 相中,2006 年从 Google 那里得到的收购价是 16.5 亿美元。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于它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它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

2006 年成立的还有 Spotify,它现在是社交音乐分享型应用的典型,拥有 1500 万 MAU 和 400 万付费用户。

2007 年,轻博客平台 Tumblr 成立,目前该平台上有 7700 万个博客;根据 2011 年 7 月的数据,该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是 1340 万。信息图中举到一个例子,一个名叫 Ana White 的女木匠在 Tumblr 上开通博客分享自己对木匠工作的喜爱,现在她的博客每月访问量有 300 万,所获得的广告收入足以养家。

2008 年,Groupon 上线,是国际上最大的团购网站,但近一年股价跌逾 80%,一直走下坡路。

2009 年,Foursquare 上线,以“签到”(check-in)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 成立于纽约市,每年 4 月 16 日在纽约拥有一个独特的“4SQ 日”。截止今年 4 月,Foursquare 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数。

2010 年,Google 围绕最成功的产品 Gmail 推出微博客和沟通工具 Google Buzz 上线,但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2011 年12 月 15 日彻底被 Google 终结。

2011 年,Google Buzz 的继承者 Google+ 上线,根据今年 9 月的数据,Google+ 目前拥有 4 亿注册用户,每月 1 亿活跃用户。

2012 年 Pinterest 呈现爆发式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 2011 年底被 TechCrunch 评为“年度最佳创业公司”,它是目前网站史上最快达到 1000 万独立访客的网站。

从天才到魔鬼,谁改变了扎克伯格

“大概是因为 19 岁开始就活在公众视线下。以我的经验来说,很多人对我有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

扎克伯格曾对《连线》编辑 Steven Levy 说。

Levy 第一次见扎克伯格是在 2006 年的 PC 论坛。当时Levy 是《新闻周刊(Newsweek)》的首席 科技 作家,而扎克伯格才21 岁,Facebook 还是家初创公司,但已不容小觑。

“问题不在于钱”,这个观点不止一次指导着扎克伯格的行为,他宣布捐出大部分股票的时候这样解释,他拒绝舆论呼吁他辞职时也这样解释。

与此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扎克伯格开一辆黑色丰田飞度,住在公司附近一套寒酸的一居室公寓,房间简陋杂乱,床垫放在地板上,厨房几乎没用过。他的一个大学朋友说,扎克伯格是他见过最俭朴的富人。

扎克伯格看着 Levy,始终沉默,仿佛冻住了一样。

“他并不是生气的样子,也不是心事重重,是完全空白,什么都看不出来,”Levy 说,“我心想,这人真的是 Facebook 的 CEO 吗?”

直到 Levy 把话题换到了 PC 论坛,问扎克伯格了解这个聚会吗,他终于开口回“no”,然后 Levy 作为已经来了很多次的老人,给扎克伯格介绍了起来。

“听完我的分享,他似乎‘解冻’了。”

两人开始聊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里开发的 Facebook,聊了一整个午餐时间,内容都非常粗略,没有细节和深度,最后 Levy 在撰写当天的报道时只给了扎克伯格四句话的篇幅。

之后十多年里,Levy 对扎克伯格做了至少九次采访,扎克伯格面对提问始终有所保留,而且随时会进入沉默时刻。

2018 年在国会接受质询时,被问到 Facebook 是否掌握非用户的个人信息,扎克伯格再次进入熟悉的沉默时刻。

这曾经被解读为标准的程序员式“社交障碍”,但Facebook副总裁Andrew Bosworth把扎克伯格的沉默称为:“索伦的凝视”。

索伦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奇幻小说《魔戒》中的反派角色,托尔金写他以“索伦之眼监视一切”。

“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那双魔眼上山下海,突破一切重围和险阻,找到你,让你赤裸裸地被锁死在他的视线之下。”

托尔金之后,还有不少小说家,比如史蒂芬·金,也在作品中塑造过索伦式的角色,其特征都是有一双知晓万物的魔眼。

如果说现实中有什么最接近“索伦之眼”,Facebook确实有资格被提名。

在今天,Facebook 的用户数量已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且朝着拥有比任何一个宗教信徒都多的方向发展。

早在2017年,研究公司comScore就宣称,互联网用户(不包括中国)每上网五分钟,就有一分钟是花在Facebook的世界里。

而多年来,扎克伯格和Facebook并没有放弃继续努力,他到中国跑步,跟越南示好,在非洲补贴上网费用,以吸引最后的用户。

在上市前的一封公开信中,扎克伯格描述了Facebook的核心价值观:为了让世界更加开放,连接更加紧密,而非仅仅是建立一个公司。

他认为:分享比保密好,如果用户能劝说他人也变得更开放,那么未来世界会变得更好,开放、透明是世界的潮流,Facebook不可能徒劳地抵制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扎克伯格的个人主页上,他写道:“我致力于将这个世界打造成一个更为开放的地方。”

早些年他喜欢玩一款叫《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 游戏 , 游戏 中玩家可以从七种角色里选择一种,然后使用角色去征服宇宙,“建立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帝国”。

扎克伯格爱用的角色是“维和部队”,他曾把 游戏 中“维和部队”的一句台词放在 Facebook 个人格言上,这句话是:

“当心拒绝你获取信息的人,因为在他心中,他认为自己是你的主人。”

扎克伯格的编程天分在上大学前就展现出来了,他中学时用父亲买给他的电脑为父亲的牙科诊所写了第一个程序,高中时计算机水平已经超越同龄人,父亲为他找了个大学计算机课外班,还给他转学去了一所昂贵的私立高中。

在扎克伯格父亲的介绍里,儿子是一个“有古典气质的人”,其他的亲友也曾这么形容过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性格中有一部分——在他 20、21 岁的时候就存在了——一种帝王倾向。他真的非常迷恋希腊奥德赛之类的东西。”Facebook创始人之一兼总裁Sean Parker 曾在采访中说。

扎克伯格在高中开始学习拉丁文后,就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据说他最喜欢的是奥古斯都·凯撒大帝。

现在扎克伯格 Facebook 主页的格言里还有一句《埃涅阿斯纪》里的:“幸运眷顾勇者。”

扎克伯格可能是对公众道歉次数最多的企业家。媒体甚至为他的道歉编著了编年史:

2003年,自动抓取学校局域网上学生照片,扎克伯格道歉。

2006年,用户更新出现在公众信息流中,扎克伯格道歉。

2007年将用户搜索信息分享给广告商,扎克伯格道歉。

……

然而,大部分道歉后的结果是用户慢慢接受了。

扎克伯格年轻时有记笔记的习惯,他早期对公司的设想和个人的头脑风暴过程都详尽地记录在了一本本笔记中,他叫它们“Book of Change”。后来扎克伯格亲手毁掉了这些笔记,“因为不想日后被人翻出来”。

由于部分笔记内容曾被扎克伯格复制分享给他人,Levy搜集到了17页笔记,并一直保留至今。其中就包括Facebook核心功能“Open Registration”的设计。

OR上线前,Facebook只是一个封闭的校园网,只对学生开放,OR之后,Facebook 才正式成为社交网。

设计OR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隐私问题,年轻的扎克伯格在笔记中写:“What makes this seem secure, whether or not it actually is?(怎么能让它看上去很安全,不管它实际上安不安全)”

笔记中还提到了一个 Facebook 从未推出的“Dark Profiles”功能,允许现有用户为非用户创建主页并提供非用户的个人信息,前 Facebook 员工 Katherine Losse 在她个人的回忆录中也确认这一功能的提案存在过,并表示自己参与过一个为非用户创建隐藏资料的内部项目。

在列举“Dark Profiles”功能的潜在好处时,年轻的扎克伯格备注道:

“It's fun and kind of crazy(这很有趣也有些疯狂)”

2010 年Facebook 首次赶超雅虎,与微软、谷歌一起成为全球三大网站,《名利场》发布机构权力排名,将 Facebook 排在第一位,称扎克伯格是“我们的新凯撒”。

“a nation/empire without bound(帝国没有界限)”

2010年是扎克伯格从 科技 天才变成大众明星的开端。

这年 10 月,由大卫·芬奇执导、亚伦·索尔金编剧的传记剧情片《社交网络》的上映,将 Facebook 发家史展示给了全世界。

电影改编自 Ben Mezrich 《意外的亿万富翁》一书,书中内容大量使用了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 Eduardo Saverin 的叙述,Saverin 同时也是这本书的顾问。

按照这本书所写的内容,Facebook 的诞生是“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

哈佛学生扎克伯格被女友甩后,开发了一个给同学颜值打分的 Facemash 网站,浏览量之大一度令哈佛校园网瘫痪,也引起了双胞胎校友 CameronTyler Winklevoss 的注意,两人看中了扎克伯格的编程能力,邀请他为他们构想的交友网编写程序,扎克伯格答应后,不久便由自己的朋友 Eduardo Saverin 出资,开发了 The Facebook(Facebook 前身),并坚称这个网站的创意与双胞胎兄弟无关。而后网站越做越大,扎克伯格认识了贵人 Sean Parker,接受 Parker 的帮助,辍学搬去加州全职创业,由 Parker 担任 Facebook 总裁,留在纽约的 Saverin 发现自己的股份被稀释,还从联合创始人中除名。最终,双胞胎兄弟和 Saverin 分别把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

《纽约时报》在当年一篇报道中写道,

但当时,扎克伯格作为一个19岁就写出Facebook原始代码的人,在很多人的心里,仍是个不容置辩的天才少年。Facebook 铁粉用户们更认为,扎克伯格官司缠身就是典型的人红是非多。

Facebook 多位员工也发声说“电影有很多内容是不实的,是对扎克伯格赤裸裸的攻击”。

这年年底,扎克伯格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年度人物之一,登上《时代》封面。而与他同年竞争这一称号的有美国茶党、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和智利矿工。

虽然《杂志》总编辑解释《年度人物》只是为了展示那些能够塑造世界的个人力量,不代表任何褒贬。但是他在随后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差不多同一时间,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称,Facebook正在改变我们对社区、邻里及整个星球社区的概念。在这个步伐不断加快的现代生 活 中 ,个体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远,而Facebook却帮助我们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认为互联网将给全世界带来积极变革,是当时主流的观点。扎克伯格当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的两年前,天才程序员亚伦·斯沃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信息即权力”。

互联网创造者之一的文顿·瑟夫在《开放的互联网》一文中也乐观的写道:“互联网的设计将网络的权力和功能置于其边缘,掌握在终端用户手中”。

此时,互联网被寄于瓦解传统权力结构的工具。没有人想到,仅仅几年后,互联网会成长为另一种权力中心。

2016年,在川普和希拉里那场美国总统大选中,人们发现Facebook成为散布虚假信息与仇恨偏见的大本营。

它曾经吹嘘的隐私开放和共享精神,转瞬间变成了罪过。扎克伯格从硅谷金童,变为邪恶的利维坦。

一场“#DeleteFacebook”越演愈烈。今年年末,扎克伯格再次奉上《时代》杂志封面,不同的是,扎克伯格的脸被“删除 Facebook?”的弹窗遮着,杂志写他,“为了连接世界,不顾用户安全”。

这期杂志的一篇专栏文章称脸书“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甚至在今年《时代》杂志年度人物马斯克的人物专访中,文章在褒扬马斯克的同时,都不忘揶揄扎克伯格:

“在他(马斯克)来临之前,美国停滞不前,除了规则、限制、障碍和Facebook之外,不再生产任何东西。”

而扎克伯格大学时的创业轶事,如今早已成为外界指责他“空有技术实力,本性阴险狡诈”的依据。聊天纪录中流传最广的,是扎克伯格把相信他而主动提供信息的人称为“一群蠢货”的那段。

很早之前,扎克伯格曾经跟朋友谈论过 科技 发展的潮流,他说:“很明显,以后每个人都会待在网上,那么不可避免地就需要一个巨大的网络社区,将人们联系在一起。Facebook是时代演变的产物,如果当年我们不做,总会有其他人做。”

很多人也将扎克伯格的出现,定义为”时代的产物“。

但更多人往往忘记了无论任何时代,权力本身总是天然寻求无限扩大,却同时也总是无限抗拒监管。

“FB”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

“FB”的由来,已经无法追溯,打开电脑全拼打字法,打上“FB”会出现很多词组,诸如发表、方便、分别、分布、封闭、防备、分辨、风暴、等等。据说“FB”就是“腐败”的拼音简写。也许当初是使用FB来表示腐败是懒处于简易的缘故吧。“FB”发展到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意思。但在网络中“FB”的意思绝不是指腐败,而大概意思应是以AA制花最少的钱吃喝玩乐。当有人在网上跟您说“我们一起去FB吧”,他的意思就是AA制度去吃喝玩乐!

FB就是腐败的意思!

■“FB”由来

最早的FB组织诞生于何时何地,谁也说不清。不过,FB成为爱车人的口头禅肯定是这两年间的事。近几年来,国内经济每年保持着7%以上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买私车的人多了,出现了一支庞大的爱车队伍。人气旺了,加上汽车商的极力渲染,组织自然也多了,有的组织还会给自己取一个时尚的名字。捷办(捷达)、富联(富康)、桑大队(桑塔纳)、别动队(别克)、帕协(帕萨特)、切大队(切诺基)、夏令营(夏利)、奥委会(奥拓)、英联邦(英格尔)、赛盟(赛欧)、新奇军(奇瑞)……你爱哪个品牌,只要在专业网站的论坛上发一个帖子,就变成了会员。虽然是松散的组织,却也各有各的精彩。

■“FB”心情

独自乐,不如与众人同乐。一位自称“农民”的车友说:他参加过几次大型FB,如去黄河口看流星雨、远赴北京参加“威风行动”等,FB总里程接近6000公里。通过这些FB活动,使车主更加热爱有车的生活,热衷于与车友们的各种交流,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爱车。FB的次数多了,大家的关系从网上到了网下,从网友变成了朋友。他们平时主要交流各自买车、开车、停车、保养车、修车的经验。除此之外,也会谈历史、谈生活,话题无所不包。有趣的是,不少夫妻同为FB分子,大家中又套着小家,更添温馨。

活动时,如果有某一部车子陷进泥坑,别的“腐友”会一拥而上,帮他把车子从泥坑中推上来。如果修车技术不过关,自有高手出手相助。在越来越冷漠的都市丛林中,这种有友相伴的感觉确实让人羡慕。一位资深“腐友”说,与别的朋友不同的是,我们互相用网名称呼。这种距离,说认识又不很了解,刚刚好。

■“FB”乐趣

FB组织没有固定的领导,谁发起,谁就是领头人。当他有一个好主意时,就到网上发一个召集帖,然后有意者响应。每次FB,总有七八辆车,一二十人参加,车队前后呼应,十分壮观。有的注重紧张刺激,有的讲究悠闲享受,各自成趣。他们中必定有摄影爱好者,FB归来,往往能留下一些绝佳的照片,除了分发到每一个FB分子手中,还要精选一些搬上网站。

■“FB”形式

FB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玩车,它的内容广泛到航模表演、卡拉OK、摄影比赛、游泳、攀岩、打球、滑雪等各个方面。有的FB组织之间也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他们自称“腐败分子”,其实一点儿也不腐败。他们玩的都是自己的车,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与那些带上公车游山玩水,什么都可以报销的真腐败分子相比,境界截然不同。

■终极“FB”

令人感动的是,FB组织还是培养爱心的地方。据说,在广州有一个名为“广州车迷网”的FB组织,还搞过一次扶贫活动。这个有数百会员的FB组织,成立一年来,组织了多次“FB”活动,行遍广东的山山水水。在领略沿途秀丽风光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现状也吸引了玩车一族的目光。于是他们搞了一次“FB”(扶贫)活动,网友们踊跃参加。你一百,他两百,很快,筹款逾万元。然后,派代表直奔广东清远县珠坑镇石岗铬源希望小学。带去了一批体育用品、运动服;兵分4路到特困生家访贫问苦,为每个学生送上一份学习用具;资助4个特困生学费;资助学校完成尚未完工的围墙;为建好多年仍空无一书的图书馆摆满图书。也许,这才是“腐败”的最高境界吧!


以上就是关于facebook如何诞生(facebook创办)的介绍,更多问题请留言或者咨询老师呢

文档于 2025-11-13 11:45:53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