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人最多的小组是什么?
火遍全球的“亚洲表情包”你收了吗?
文化

火遍全球的“亚洲表情包”你收了吗?

2019-01-12

今日导读
最近,有一个“神秘小组”在脸书上火了,很多外媒把它称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这个有着百万关注者的小组里,很多人积极地分享着关于亚裔移民生活的笑话和表情包。虽然它们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自黑吐槽,却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和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跟着 Lala 老师一起揭开这个“神秘小组”的面纱。
带着问题听讲解
Q1: “开脑洞”用英文可以怎么表达?
Q2: “procrastination”是什么意思?
Q3: 为什么这个脸书小组会红遍全球?
新闻正文
How ‘Subtle Asian Traits’ became a global hit
这个“微妙的亚裔特质”小组如何红遍全球
Powered by global immigration and the borderless procrastination magnet of social media, one Facebook group has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laugh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mplicated experience of first generation Asian immigrants who have grown up reconciling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heritag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ountry they call home.
在全球移民的大背景和社交媒体这个不务正业的无国界磁石的吸引下,一个脸书小组已经成为第一代亚裔移民的欢笑聚集地,在这里,大家分享着对第一代移民复杂经历的思考——他们从小既要满足族裔传承的期待,又要在自己视为祖国的土地上寻找身份认同。
“We’ve been brought up in the in-between,” said Angela Kang, the co-founder of a Facebook group called “Subtle Asian Traits.” And in the group that background is the norm.
“我们一直在中间地带成长,”安吉拉·康说道,她是脸书上一个名为“微妙的亚裔特质”小组的联合创始人,而在这个小组里,这种身份背景是常态。
Everyday friends tag each other in memes featuring Drake, Pikachu and Expanding Brains that weigh in on a wide range of experiences, from the taste of a childhood favorite food to adopting a Western name solely for baristas.
每天,朋友们都会用“德雷克”、“皮卡丘”和“开脑洞”这些迷因互圈对方,并发表他们对各种经历的看法,从儿时喜欢的食物的味道,到给自己取一个去咖啡馆时专用的西式名字等等。
These memes — witty, visual and catered to the audience — have powered the group’s explosive growth by allowing self-reflection. The endless stream of memes in the group provides relief — it’s a chance to belong for once without having to try.
这些诙谐、直观、迎合受众的迷因通过鼓励组员们关注自身从而推动小组人数呈爆炸性增长。群组内层出不穷的迷因提供了一种释放和解脱,这是一个难得的无需努力就能获得归属感的机会。
As memes and jokes flowed, the follower count soared. Now, it’s edging close to 1 million followers, spawning spinoffs, and catapulting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even the Netherlands.
随着迷因和笑话的流传,小组的粉丝数量也飙升了。现在,该小组已有接近 100 万的关注者,还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小组,并将组内的对话模式推广到了美国、加拿大,甚至荷兰。
The group has also weathered accusations that it reinforces self-hating stereotypes or being racist toward white people. Tan Falconer, the founder of another Facebook group popular among Asian-Australians, said that while the group’s jokes are empowering, “it’s empowering Asians in not a really good way because it’s belittling other races.”
该小组也受到了一些指责,指责包括加强了亚裔自我憎恨的刻板印象和针对白人群体的种族主义态度。坦·法尔科纳创建了另一个广受亚裔澳大利亚人欢迎的脸书小组,他表示,尽管该小组的笑话能增强亚裔后代的自信,“但它增强亚裔信心的方式不是很好,因为它在贬低其他种族。”
————— 文章来源 / 纽约时报
重点词汇
procrastination/proʊˌkræstɪˈneɪʃn/
n. 拖延
magnet/ˈmæɡnət/
n. 磁铁;有吸引力的人或物
reconcile /ˈrekənsaɪl/
v. 调和,协调;使和解
e.g.
to reconcile one's ideal with reality
They were finally reconciled with each other, after not speaking for nearly five years.
in-between/ˌɪnˌbɪˈtwiːn/
n. 介于两者间的人或物 (adj. in-between)
e.g.
in some in-between state
meme /miːm/
n. 迷因
weigh in on
参与(讨论等),对…发表意见
e.g.
to weigh in on political issues
barista /bəˈriːstə/
n. 咖啡师
witty/ˈwɪti/
adj. 妙趣横生的,诙谐的
cater to
满足,迎合某群人的需要
e.g.
Korean TV dramas cater to girls’ fantasies.
edge /edʒ/
v. (使)徐徐移动,渐渐移动
spawn /spɔːn/
v. 产生,引发
spinoff/ˈspɪn ɔːf/
n. 副产品,派生产品
catapult /ˈkætəpʌlt/
v. 把…弹(射)出去
weather /ˈweðər/
v. 经受住,渡过(难关等)
e.g.
The company just managed to weather the recession.
stereotype /ˈsteriətaɪp/
n. 模式化的思考,刻板印象
empower /ɪmˈpaʊər/
v. 给予…力量,使有能力(实现)
belittle /bɪˈlɪtl/
v. 轻视,贬低
拓展内容
加拿大歌手 Drake
奥布里·德雷克·格拉厄姆(Aubrey Drake Graham)是加拿大著名饶舌歌手。他最初因在电视剧《迪格拉丝中学的下一代》中饰演吉米·布瑞克斯一角而成名。
在 2009 年,德雷克的迷你专辑 So Far Gone 催生了热门单曲 Best I Ever Had 和 Successful。其首张录音室专辑 Thank Me Later 于 2010 年发行并在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上登顶。他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 Take Care 于 2011 年发行并成为了其职业生涯上至今最成功的专辑。德雷克拥有五百万的全球专辑销量。其音乐作品使他获得三座格莱美奖、三座朱诺奖、六座黑人娱乐电视奖,并打破了一些公告牌记录。在公告牌热门说唱歌曲榜上,德雷克拥有 12 首冠军单曲,在 2012 年 8 月,他打破 Jay-Z 的记录成为在该榜单上拥有最多冠军单曲的歌手。
以上内容原载于网络,由流利阅读团队修改编辑。
皮卡丘
皮卡丘(日语:ピカチュウ,英语:Pikachu,官方译版:皮卡丘)是《精灵宝可梦》系列里的其中一种宝可梦。它是由西田敦子构思、并由杉森建完成设计定案的。皮卡丘的首次登场是在《精灵宝可梦 红·绿》中,由于电视动画的影响,皮卡丘是最为知名的宝可梦,成为精灵宝可梦系列的象征。对于皮卡丘的原型,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老鼠、花栗鼠,甚至龙猫、兔子都是人们猜测的原型。但早在 1996 年《精灵宝可梦》这款游戏首次发布时,游戏开发者便称皮卡丘的设计是基于一只松鼠而非老鼠。
《共情力》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工作,睡眠不足,疏远了朋友和家人,于是,我们的健康和个人关系开始出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前讲师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中提出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他的方法把共情能力论和认知行为疗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告诉读者们如何用共情能力来揭开我们脑中扭曲的伤疤,如何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从弯路走向正途,最终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作者简介:
亚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城西医疗中心首席心理学家、城西咨询中心主任、美国癌症协会讲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精神健康治疗平台SoundMindz.org的当家医师。乔拉米卡利博士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专家,他曾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福克斯波士顿新闻、康卡斯特电台、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等,他还是脸书“共情与善良工程”和领英“健康共情成就小组”的创立者。目前已出版图书有《你的感觉我懂》《能力的诅咒》《成就成瘾》等。
精彩书评:
壹:
去倾听生命中另一个人的灵魂故事,
去听他向你展露自己,去发现背后的故事,
这可能是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做出的最伟大的付出了。
我的母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说的影响,全部是积极影响。从大学起,我便养成了每天给妈妈打电话的习惯。她天生会倾听,懂得倾听,能够让我在遇到多么棘手的事情都可以有人陪伴。很多人给父母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我则往往再遇到压力、焦虑、任何不好的事情时拿起电话。很多人远远没有我这么幸运,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与母亲并没有建立深度的连接感,也很难向母亲打开内心。他们从母亲甚至任何人那里都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于是变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不愿社交。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行为。事实上,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这种能力,连给自己调节情绪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对他人的事情感同身受了。卡希尔·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最好给予。当然更好的是,别人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也通过理解而去给予。对于慷慨大方的人来说,寻找到一个需求帮助的认,会比给予更有满足感。”在生活的重担、文化的熏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自私,不愿给予,只想索取。这让我们的共情能力从来都没有用武之地,那么它就如同一块不被使用的肌肉一样,慢慢萎缩。共情能力不会消失,只会休眠。于是,我们从不愿意共情,变得不会共情,不会给予,世界越来越少。可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爱情的、婚姻的、工作的、友情的、亲子的……一个不会共情的人,不善于处理任何与他人产生的情感联系,生活也会是一滩烂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很差,感受到的压力、焦虑和恐惧将更多。
一朋友和老公是全职白领,成家三年,没有孩子。俩人都算是中层领导,天天应酬,很是疲惫。在工作中,俩人都表现很好,薪酬也甚是满意。正是各自都不愿让步,所以迟迟未造娃,谁都不愿意从工作中分部分精力用在家庭上。每天回到家,都摊在床上玩手机,各忙各的。虽然结婚三年,可爱情的味道已经在生活中慢慢磨尽。一起吃饭时,他俩次次互掐,听的人很头疼。即使是很小的问题都可以演化成矛盾,而俩人都认为对方是罪魁祸首,自己是无辜的。不具共情能力的认,跟谁结婚都会让自己的婚姻关系步入同样的境地。他们把婚姻的围墙看作是战场,区别只是跟谁博弈而已。这样的婚姻关系在我们身边不在少数。其实,任何一方多倾听些,给予多于索取,在对方身上多点情感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婚姻不是交易,分甲乙双方;更不是对决,谁退谁输。
婚姻的问题,不处理就会一直存在。而压力、焦虑、恐惧感也一样,不具积极性的处理方式也会带来弥漫性的灾害。
这个社会谁没点压力啊?可区别就在于处理的方式上。方式不同,刺激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不同。比如吃甜食会释放多巴胺,而慢跑则会释放内啡肽和血清素。相比吃东西,跑步可以让自己产生更持久的快乐感。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本。
有些人每逢焦虑必暴食。心理学上也证明了,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一些对身体并不健康的事情。这个群体还不在少数,我也偶尔会堕落一回。工作压力大了,约饭;失恋了,狂吃海喝,而且尤其是热量高的食物;失业了,用吃弥补失落和空虚。可悲的是,压力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会保存脂肪。在高压下,我们会改变自己对于饱腹感的感知能力,减缓代谢,并进一步渴求更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好吧,这么下去,你丢了工作、丢了爱情、丢了美丽,一路下去。好可悲啊。
跑步相对暴食而言,激发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我们减缓压力。虽然作用比暴食长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你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处理方式。如果你有公众演讲的焦虑,一次演讲前,特别紧张害怕,于是天天你跑步,可以短期内让自己平静。可第二天还会紧张。直到演讲结束。而下一次演讲来临前,你依旧会紧张害怕。这件事情唤起的你的处理方式是不变的。
有些人抱着“逃避心理”,遇到问题就躲,遇到压力就逃。工作压力大,那就辞职;爱情太窒息,那就分手;婚姻太无味,那就离婚。仿佛把这个坏东西从生活中除去,你就可以幸福安康了。那如果遇到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刺激物,都避而远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让事情本身就成为激发你产生良好化学物质的刺激物。共情力显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转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可是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是否处于休眠状态,是否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倾听和良好的感知力,取决于早年的经历。
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创作者。童年时期,我们根据身边人的反馈形成自己的故事、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反应会得到积极的爱、我如何表现才会躲避伤害等。但是如果对我们而言那些有意义的人带着偏见给我们反馈,那我们其实是面对一面扭曲的镜子,这样,我们所写作的内部故事就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对我们自身而言还是非常有伤害性的。我们会倾向于记住自己受到的伤害,而对于获得的爱和称赞那并不会印象深刻。这些伤害会形成情感记忆,储存起来,在以后遇到类似伤害时,便会启动规避伤害-自我保护模式。所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好的记忆,会成为成年生活的炸弹因子,在遇到给自己压力的处境时,就会爆炸。
如何解压?找一个真正理解你的,让你信任的人去倾诉。我们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治愈伤痛。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只能不断重复固有的思维模式,深陷压力、焦虑、恐惧这样的情绪泥潭无法自拔。有这么一个人对你的压力感受进行共情式倾听,你才可以消除过激的情绪,接下来理性面对现实,思考对错与对策。毕竟当我们压力很大、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自我调节”这件事了。如果你没有我这么幸运,有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母亲,那么试着结交懂得共情的朋友吧。
要想改变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还是要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每个人生来具有这项能力,但很多人因为在很小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可以共情的环境和可以给予共情榜样的人,自己的共情能力便没有得到发展。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当你对他人表现出共情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积极的能量会取而代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试着去成为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吧,不仅可以慢慢改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也成为其他人压力情绪下最想找的伙计,不是一件快事吗?
每个人都有被倾听、被理解的需求,在成长的道路上停停、多些耐心,接下来你会跑得更快。
贰:
《共情力》的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不仅在行业内是个研究共情的专家,他本书就是个具有超高共情能力的人,这使得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将故事的人,在作者看来,共情力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独特经历并且能对此进行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减压至关重要。
《共情力》这本书不是一上来就甩出各种学术名词,然后用学究的口吻的来给你灌输一些看似高深单很晦涩的知识,亚瑟的文笔让我想到欧文·亚隆,他就像一位坐在你旁边的长者,又像一位擅长剪辑的导演,一个个故事充沛、饱满,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而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他亲自遇到的,或者来自他的来访者,这些故事有些是情侣之间的争吵,有些是想要取得工作业绩却又为不得不出卖灵魂而内心不能平静的人,有些是因为自己的某一特征而为外界所取笑的人,有些是拥有噩梦般童年或者创伤经历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感觉是在说自己。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深刻剖析了种种压力让现代人活的特别累的现状,他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工具,即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来进行情感的锻炼。也许很多人觉得目前主流心理学派中最为认可和有效的疗法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了,然后作者觉得,CBT只能从认知方面来矫正我们扭曲的信念,而且咨询效果也没有从情感方面入手的疗法来持久。而共情能力论刚好是对C B T 的强有力补充,这种观点让他首创了一种共情CBT的新疗法,跟随着书中的故事和练习之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了,在遇到各种人际难题时,共情力也成了我的铠甲和盾牌,这使我有了看到关系的新视角,无名的焦虑和恐惧感也少了很多。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受,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种轻快愉悦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拥抱着我。
叁:
情人在一起,有的人如胶似膝,有的人分分合合,总的来说,不愉快的体验总是比幸福的时候多。但是对于情人来说,幸福那一刻再短暂也值得追求。幸福感让人身心愉悦,也有人放弃追求,不敢去爱。
“玛丽在努力摆脱她早期生活里的伤痛。因为她坚持去怨恨,双拳紧握,很难放弃消极的模式,堵塞了所有爱情和友情的机会。”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开利的《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书中展示了不同的临床心理治疗案例,揭示个人积极的成长与改变。通过培养共情力,人们学会享受亲密关系,重新认识了自我。
亚瑟乔拉米开利曾任职于著名的哈佛医学院,之后加入美国心理学会、城西医疗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美国soundmindz.org精神健康治疗平台,担任咨询师、讲者和当家医师。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主张挖掘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媒体造势宣传帮助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他个人在facebook发起了“共情小组”和“善良工程”项目,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共情的力量。
一、共情力带来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体味的生命哲学不尽相同。澳大利亚作家邦尼韦尔女士在八年临终护理工作中与病人交流,总结出了逝者最后悔的五件事:1、有勇气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2、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3、有足够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4、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5、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毫无疑问,生命只有一次机会。遗憾的是,有些人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努力成白费力气。内心出错了,不是外界能够解决的,名誉、金钱、美貌,都不足以赋予一个人内在的愉悦。个人成功和专业成功之间要达到平衡,这需要奠定爱人和连接的人格基础。
《共情力》书中写道,每个人与亚瑟的母亲相处都能放松平静下来。反之,他的外祖父在别人眼里被评价“给人很大的压力”。在外祖父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人流泪;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很多人伤心欲绝,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与物质上小有成就的外祖父相比,他的母亲一生简单却深刻,心灵的美好赋予她爱人之心。一个给予的人能体验到愉悦的感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不是富足的一生呢?真正想要的生活是自己的创造的,去爱人,去连接,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能量。
二、关爱孩子滋养共情能力
一个人的经历会对他的认知产生影响。前段时间,新闻“中国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抨击父母”被增加屏了,“百善孝为先”一去不复返,很多人对学子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他多年未突破心灵的桎梏,这跟父母的贬低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莫言撰文问道“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金钱?爱情?家庭?事业?地位?名望?健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即使你事业再辉煌,也不会开心快乐,更不会倍加珍惜,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让孩子心灵受苦的家庭,无疑是非常缺乏共情力的。这样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直接表现为共情力低下。很多父母会给予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却不注重心灵成长。有些家长玩着手机却呵斥孩子去读书,有的塞了很多钱给孩子,自己却忙得见不着人,这些都不是爱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谁,意识到自己不是谁,才能够勇敢突破自我,这需要一个有共情力的家庭给予孩子勇敢乐观的态度。
三、共情力在情感上良性互动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心理界算老生常谈,人的大脑由于过去的伤痛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伤痛阻碍你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一旦这些伤痛得以解决,你就将不再受到它们的影响,让扭曲的思维模式回到正轨。
亚瑟乔拉米开利首创的共情心理疗法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对于聆听者而言,他以善良的本性对待他人,通过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内心的迷失,从而找到重新回归平衡的方法;对于倾诉者而言,在这样平静自由的表达氛围中,能够打开内心展现真我,是激发内心善良不可多得的体验。
大龄剩女都有假期被催婚的经历。在家庭聚会上,我偶然听到外公告诉妈妈不要催我。转眼他又跟我聊天,告诉我一定要找好的再结婚。我觉得外公很理解我。回家过年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内心的焦虑对大家都无益。奇妙的是,我听出了外公和其他长辈一样希望我尽快找到幸福,然而他的表达与众不同,充满慈爱关怀。
婴儿和动物能运用共情能力,这是天性使然,成年人更迷信逻辑推理,以为能够解决生活出现的所有问题,长大后更容易固化对生活错误的认知。然而产生爱的感应,不是靠逻辑推理得来,而是走入他人的内心,与人连接。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知道合适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有能力规划一生的幸福。如果说爱情是盲目的,共情就是一双眼睛,纯粹理解别人,不影响别人,悉心呵护这份感情。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facebook的创始人是facebook的创始人是人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脸书)是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创立于2004年2月4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拉阿图,2012年3月6日发布Windows版桌面聊天软件FacebookMessenger。主要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是世界排名领先的照片分享站点,截至2013年11月每天上传约3.5亿张照片。截至2012年5月,Facebook拥有约9亿用户。Facebook的总部设在硅谷的门洛帕克(MenloPark)——1HackerWay。
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即可加入。2015年8月28日,单日用户数突破10亿。
facebook的网站发展
据2021年9月数据,Facebook在所有以服务于大学生为主要业务的网站中,拥有最多的用户,三千四百万活跃用户,包括在非大学网络中的用户。
从2022年9月间,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同时Facebook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上载八百五十万张照片。
2022年6月27日早间消息,据报道,Facebook的智能电视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收听各种视频、节目和直播,但无法再在AppleTV上使用。新的音频频道为用户提供专门的空间,让小组成员可以在任何时候相互交谈。
想请问这是那个外国社交聊天软件啊?你这个图片上的外国社交聊天软件是Facebook, 中国人叫它“脸书”。
Facebook创立于2004年2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创始人是马克·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萨维林。
Facebook是当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社交社交平台之一,但由于控制权是由美国掌握,平台上有很多抹黑中国的内容,所以在中国是无法正常打开Facebook的。
之所以说Facebook是社交平台,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和某个人互加好友以后,系统就会把那个人的好友关系向你推送过来,所以在Facebook上认识某人,之后就会认识他/她的整个社交圈。
所以在Facebook上吐槽自己的工作和老板往往不是理智的行为。
Facebook别人可以看到你的小组吗不可以。
该公司在周二发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称,将对哪些人可以看到有关平台安全和选举诚信等话题的小组讨论作出限制。
Facebook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的团队每天都在努力应对运营一个数十亿人使用的平台所带来的挑战,而信息泄露会降低团队的成果、效率和士气。
Facebook到底是意欲何为?类似于中国的Renren.com,脸书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比微博功能多,应用范围更广。主要用于交流、分享、娱乐等
以上就是关于脸书人最多的小组是什么?的介绍,更多问题请留言或者咨询老师呢
文档于 2025-11-07 12:17:00 修改

mip.xncswj.com